《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活动—2016.2.24

好了,咱们今天晚上的分享正式开始,我们今天进入到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在我读完之后,发现本章的核心主要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如何使用检视阅读的方式对图书进行初步分类;第二件事情是作者提供了自己的分类参考标准。本章就讲了这样两件事情——如何分类和分类的参考标准。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其实反反复复读这一章很多遍,对于作者我有很多的想法,为了验证一些事,我还去查阅了一下英文原版,原版的英文标题——pigeonholing a book,pigeonhole是指归类,或者是归档,或者是分类一本书,但是由于他加了“ing”,通常表示“一本已经被归类的书”,应该是这样理解。但我感觉这种翻译的方式会带来略微的不同,可能是因为我太刻意训练了,所以对这个部分想的挺多,但其实它不太影响我们的阅读,更何况作者写得这么磨叽。 那么今天的分享主要给大家带来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还是我们大家都已经掌握的检视阅读,我们必须要进行检视阅读;然后由于是具体的技术,所以我采用分析阅读的方式进行分析;为了能够把作者罗嗦的状态说清楚,我又在这里增加了关于分类的相关方式;最后我还给大家送出了一些拓展以及建议。

一、检视阅读的收获

首先来看一下检视阅读本章之后的收获。检视阅读还是使用五步走,但是已经不涉及读不读的事了,就是必须要读。第一就是看包装,没有什么包装而言,主要是看整体、看细节这两个部分。

1.本章的结构

从整体上,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结构,本章分成四个部分,最开始是这一篇的整体序言;然后谈到分类的重要性,他说到这儿的时候,感觉理解得还挺深入,上来就讲重要性;说完重要性之后第二节叫“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我想这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所以我在检视阅读的时候就在想这个部分应该是讲如何分类;再往后翻,就出来2节,一节是实用性和理论性作品,另外一节是理论性作品的分类,原来这相当于是一个具体分类,所以这个结构就得出。

2.本章的关键点

这个文章的结构得出来之后呢?我又大约翻看了一下,看看他到底在说什么。第一部分——本章的第一页(P55),一开始说到了“规则一”。由于我们已经做过了对于整篇的检视阅读,所以对“规则”已经特别清楚。就这几章都在讲规则的事情,那么规则非常非常重要。然后呢,我也知道,在讲分类。这里边常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比如说“论说性”,还有“实用、理论性、区分、方法”,等等……这些内容我就知道这是它的关键点。

3.检视阅读的基本收获

经过检视阅读(这个部分的检视阅读,我大约就用了3分钟)我有了一些基本的收获。

  • 第一个收获是本章讲的是一种基本分类的方式,大约可以看出它的一个脉络,主要是讲分类的技术吧,可以看到一个脉络。由于我自己是搞自我管理的,所以对分类这个事情并不陌生。那么我就想看看他到底是怎么讲呢?
  • 第二个收获是本章在大量地举出各种各样可能的例子,我也在想,你说我们很多时候讲道理,为什么我们要举例子来讲道理呢?明明例子仅仅是一个类比的方式,为什么还要举例子呢?就充分说明他要讲的这个内容,想把里面的逻辑给说清楚并不容易。就是你越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我们只能通过举例子来不断的类比。所以我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就是作者在这个部分就举了这么多例子,其实第一个方面吧,是为了确实让大家感受一下、实践一下。可是这些例子离我们这么远,我们又没有办法感受。所以我还有一个判断,就是说作者,他不是一个管理学专家,很有可能没有用管理的方式把它说清楚。所以举了很多很多例子。这是我基本收获,我后边有一些验证。
  • 第三个收获是作者看书太多了,什么书他都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自己的分类都是怎么分哪?比如说管理类(企业管理……)、营销类,技术类(编程……)等等。你看,我看书的类别,大约都是这种类别的书。而作者看什么呢?作者说这所有的类别,都是实用性的书,还有理论性的,还有小说,等等……从他的分类的高度上,就能充分看出来他的看书看的非常多。
  • 最后一个说不好听,叫他太磨叽了,说好听点就是这个作者由于看了太多的书,知识量非常的丰富,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Hold不住了——说着说着这个口就放开了,“哗”一堆事就出来了,说着说着就放开了。所以这整一个章节里边有各种各样的作者反馈出来他的一些说着说着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个过程中我再给大家交流。这就是我在做检视阅读所获得的一个最大的一个收获。

    二、分类是管理的基础

    做完检视阅读之后,我又做了分析阅读,分析阅读相当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深入。那么其实我应该上来就直接给大家讲第三部分,就是分析阅读之后得到的本书的框架和内容,应该讲这个部分。可是我想在这里边加一个管理学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一章,我们在讲的是分类。分类这个话题,本章其实没有具体讲这个话题本身,而他讲的是书籍分类,我们可以理解成分类在阅读中的一个具体的应用。大家要知道,一种理论在某一个环境中的应用,其实让我们理解起来并不是特别好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理论的本身、流程的本身先去理解。理解清楚分类是什么东西以后,我们再落到阅读上,这样理解起来,可能就更简单了。

    1.分类的流程

    所以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做了一个分类的内部流程图。也就是说我们分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面前摆的一样东西,我们知道马上应该怎么办。这整个过程都包括哪一些具体的流程?我把它称之为“分类的细节”。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这张图你可以放大或者缩小来看。在这个图里边有三列,一个是“对象”,一个是“我”,一个是“分类的标准及规则”。 “对象”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个对象,我们称它是“X”。“X”摆到我的面前,首先,经过我的感官系统——眼耳鼻舌身意,感观系统将这个分类的影像传至大脑,大脑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什么东西?对吧,我们通常都会在问他是什么东西,也就说这是个“what”问题。如果是你未经训练的话,你只是会提出来说,这是一个“what”的问题。但是你如果经过训练的话,你其实在提问这是什么的时候,你的脑海中会去不断的收集这个对象——“X”的核心特征,对它的核心特征进行提炼。然后提炼出它的核心特征,将核心特征和你已经拥有的分类标准进行比对,并且进行回答。回答以后说:“噢~这个特征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所以当回答完成以后,就会得到一个经过分类的“X”,也就是那个浅蓝色的“X”。得到这个浅蓝色的“X”,紧接着又会做判定和判断。判定什么呢? 再次拿到分类标准之后的规则。跟这个规则相对应,你就会知道,噢,这个分类下的“X”要这样做,于是就产生了下一步行动。下一步行动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执行。比如说把这个东西放到某一个书架上,或者你面前有一堆衣服,你一看,噢,这是衣服,所以我分类了,这个类别的衣服应该放到什么柜子里,所以把这件衣服放到什么柜子里;再比如说你看这本书,噢,这是个什么书,然后对应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阅读,就采用这种方式阅读。

    2.分类的关键要素

    那么,这就是整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有3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对象”、“我”和“分类标准”
  • “对象”,我们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点,一个是“对象”本身,就是它的客体存在;另外,是经过符合分类标准的“X”,也就是说经过我们初步分类之后得到的这个“X”,这是“对象”。
  • 而“我”呢?“我”要干什么事呢?就首先是初步将“X”这个东西进行分类,然后我再按照分类背后的这个规则来确定一下这个类型类里的事情要怎么做,最后再按照这个规则去执行,这就是“我”要做的事。
  • 还有呢,就是“分类的标准”,包括两个,一个是标准本身,还有一个是标准背后的规则。

    3.分类的举例说明

    为了说清楚这3个核心要素,我必须向下来进行演绎,让大家理解一下。我举例来说明分类标准这个事情,我举3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假设我家里有一个五斗柜,就是五个抽屉的柜子,这个五斗柜呢,我们就会有一个分类标准,大家可以看到脑图右侧上方的那个黄色的块,叫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是什么呢?由于是五斗柜嘛,所以已经分出了5个抽屉,分别叫A、B、C、D、E这5个抽屉,然后5个抽屉分类标准背后有一个规则,就是只要是符合袜子这个标准,那么就放在A抽屉,符合内裤这个标准就放在B抽屉,符合秋衣秋裤就放在C抽屉,符合大衣这个标准就放在D抽屉,如果是其它的放在E抽屉。那么当大家明白了之后,如果我们面前放着一堆东西,这一堆东西是“X”,那么我们就会看到“X”,然后大脑就会问这是什么?一看它,发现根据分类标准来看,噢,它是一双袜子,所以我们的回答就是:“它是一双袜子。”当你回答出它是一双袜子的时候,它就是经过分类的“X”。然后你还会再问一个问题,那么这双袜子我要怎么办呢?所以你要对应这个规则,就是袜子放在A里面,于是采取下一步行动,把袜子放到A里面去。大家平时来看,这一步操作其实非常非常的简单,在潜意识中可能一秒钟不到或者瞬间的时间就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和决策来。这种简单事情的存在你可能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其实上我们生活中会存在着大量的并不简单的事情,你如果不知道分类的一个具体的流程和环节的话,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你真正在分类的时候,遇到复杂分类,你就抓瞎了,或者是这个分类系统比较庞大的时候,你这个体系就经常会容易崩溃。你看这A、B、C、D、E,咱们还有人说会把这个东西乱放的,你更何况其它的呢? 比如说其他的有什么呢?我给大家说一下,比如说第二个案例,就是硬盘。我现在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类标准,就是分成生活文件夹、软件文件夹、图片文件夹和照片文件夹,这就叫分类的标准。标准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只要是账单的扫描件都放在生活文件夹里边,软件安装包放在软件文件夹里,网上下载的图片放在图片文件夹里,平时的照片放在文件夹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系统,所以当你面前有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还是一样进行初步判断,初步判断完成以后,按照一个规则来对它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过程。 虽然这整个过程很简单,但是我个人建议大家认真的注意好你在做“分类”这件事情里边,哪一个环节缺失了?我为什么这么说?我接触到的自我管理这个领域以及这个市场,已经有这么长时间了,很多人的分类系统会持续的崩溃,你可以自问自答一下,你的分类系统是不是经常崩溃?比如说,你家里的东西总要经过大扫除之后才能归为原位,对吧?这就说明你的系统是崩溃的!咱们看一下,比如说你的这个文件夹系统,或者你每天,尤其是知识工作者,你电脑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文档,它的管理是不是失控的?如果是失控的话,就说明你的整个分类是出问题的。我可以精准地告诉大家,你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就是你的分类标准以及分类标准背后的规则。如果你的分类标准少于四、五项的时候,你用脑子记都没有问题,但是你的分类标准一旦超过六项、七项以上,尤其是超过八项,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我们这个时候必须对分类标准使用清单进行管理,否则,你的分类一定会失效的。这个道理非常非常的简单,所以希望大家去审视自己的分类系统,哪里出问题了,你就可以这样去理解。 那说到这,我们再来看书中,也就是我们的第三个案例,就是书中这一页(60页)。如果你能够听到这里,并且能够理解的话,其实道理就简单了,整本书都会通过这张图来对应上去。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分类的标准,就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书。比如说论说性的、历史性的、戏剧性的、文学性的、实用性、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等。我所说的这些书其实就叫分类标准,对吧?分类标准在这一章给出来了,然后在第三篇每一章的标头名字即章的名字,都叫分类标准,而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其实就是分类标准背后的规则。你看,看似第六章做分类这件事情很简单,其实整本书都在为分类标准以及分类标准规则来进行说明,相当于是说,所有的就是——我先教你这种基础的阅读能力,基础阅读能力就是分析阅读,也就是说咱们整本书所讲到的分析阅读的这个内容,然后再告诉你说,你拿到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是什么类别的,你就把这些基础的规则进行有序组合,整合出一种方式,然后去用这种方式来阅读。所以,最终实现这本书的书名,叫《如何阅读一本书》。 那么,如果说你认真的看我给你的流程图的话啊,你其实就会知道,只有能够清晰理解,分类和归类的整个过程,也就说我对整个体系对象的判断,然后符合我的内部分类,并且将其归类、进行执行,只有完全了解,你才能知道,真正的分类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一章到底在罗嗦着讲了什么事。这就是我们第二个问题,希望这个流程图,这个流程图我很少放出来,这是我们内部自己使用一下,在这个活动里放出来,我觉得这一张图就可以帮你解决,各种各样的类别中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本章的收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是什么呢?第三个问题是我用分析阅读的方式得到了这整个内容,我要给大家聊一聊,我分析阅读之后的各种各样的收获和感受。 分析阅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来、一段一段地来。然后反复地前前后后地对比和类比。大家看这一篇的时候,其实由于这是一个领读的活动,我特别想做成沙龙活动。(如果是)沙龙活动呢,我就会在这向大家询问,你在读这一篇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但是现在没有办法听到这样的一个事。所以呢,我就给大家说道说道我自己,我就顺着往下说,我也不跳着说,我就顺着往下说。说的过程中,你就会知道我对他的感受真正是什么样。 那么第六章,上来的第一个部分说了,这些阅读规则啦吧啦吧啦地,读一本书要怎么怎么样,这是阅读技巧……他一看,这竟然不是说的读书的分类,不是对分类进行说明,他其实是对第二篇整一篇的技术进行说明,你发现了吧?那么对技术说明我们这就不说了,因为我们的第二篇的检视阅读,这个部分已经都过去了。

    1.分析阅读的核心规则一

    所以紧接着看第一节:书籍分类的重要性。一看到这个部分,我就想到,分类很重要,我要写这样的一件事——分类很重要。但是紧接着看第一句,他上来并没有说分类的重要性,而是上来先讲了个规则。我想这个作者的思维和我不太一样,我先看看它的规则说什么。 作者在阅读里面的规则是这么说的:你只要拿到一本书,就立刻对他进行分类,越早分类越好,早到你正式开始阅读之前。所以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你要知道它的类别”。这个关键词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我这就不说了;另外一个是“越早越好”,早在什么时候呢?正式阅读之前。什么叫正式阅读呢?其实是分析阅读。也就是说,在你使用检视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个分类这件事给完成掉。这个呢,就是这个规则所要告诉的事情。这个规则理解起来很简单吧,对吧?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2.分类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继续往下看。规则说完了,它的标题应该是叫“重要性”。所以我就认认真真的阅读一下,他的这个重要性。我想,反正这个部分不是讲分类吗?分类也不就是经常见到的分类方法(因为我都会),然后图书啊常见的分类方法等等吧,大约就是这些事。

    (1)凭借书名无法有效分类

    那我想看一下作者是怎么说的。作者的说法大约是这样的。比如说分类很重要,他是怎么说的呢?大家看56页。他举了一个例子,咣咣咣咣咣什么《波特诺的牢骚》、《赤裸的午宴》、《飘》、《大街》、《愤怒的葡萄》,……他就一直在讲各种各样的名字,他的意思也就是说,你说的这些东西只凭借书名是没有办法有效分类的,对吧?他这两段的内容就在说这么个事。紧接着又谈了个什么事呢?说一本论述性的书是什么样的?然后说着说着,什么又是论述性的书。然后又说,小说又是什么样子的? 我读到这个56页倒数第一段的时候,最后一段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就是论说性的书从哪出来的啊,小说又从哪出来了?小说和论说性是什么关系?小说与非小说,非小说与论说性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作者根本就不考虑读者的一个整体的一个理解能力,上来就咣咣咣的就说了。并且它不仅这样说,他还做了个扩展。它的扩展的方式是,不仅分了这个类,还有历史、哲学、物理、伦理。由于他没有告诉我分类(因为他这讲这一节,是讲一本书的分类,又没说分类),上来就说这个内容,充分说明他想向我展示一下他拥有多少东西。我一想,作者真厉害,看过这么多类别的书,因为我看书啊,我都集中在某一个类别中,像物理学、伦理学,我基本上都没有看。所以在我想来,我当时就有第一个印象,这个作者的阅读量远高于我的水平。我就是这么个熊样吧。呵呵,大约是这样。 紧接着到57页的第二段,他说了个“因此”这个词,它是一个连词,表示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论。那他的结论说:“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适合所有的书,但更适合非小说、论说性的书。”哦!我大约明白了,他所说的非小说就是论说性的书。也就是说,这个规则适合这个类型的书,但是“因此”哪里来的?我整个人又不好了。所以,这个地方就很奇怪。

    (2)不同类别的书籍不同,不同作者处理不同类别的方法不同

    然后再往下看,他就告诉你了,如何运用这个规则?又讲到这个问题了,那这个问题我等会儿说。 所以由于这两段(59页最后一段和60页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看不懂,所以我反复阅读了一下。最终,我终于弄懂了他在说什么。作者说分类很重要,大家会问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当你听到这句话,你会问什么问题?什么东西很重要?你通常都会问他说:“为什么重要啊?”是不是?也就是说你会去向他询问原因是什么?那么作者的写法,上来先举例子,说,你看用书名是没有办法有效分类的。请问,这回答了重要性吗?用书名没有办法有效分类,说明了书上来就要分类的重要性吗?说不清楚呀!然后,他其实在哪说了呢?其实在57页上数的第四行说的,说:“更别提各个不同作者在处理这么多不同问题时所应用的各种不同方法了。” 所以我再往前看一下,大约就明白了。所以 我整理出来这样一句话,分类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类别的书籍不同,我们的阅读方式不同;不同作者处理不同类别的方法不同,所以我们的阅读方法不同。也就是说只要它的类别不同,我们的方式都要不同。大家听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这句话也太简单了吧,这不就是个常识嘛,有必要这么强调吗?有必要你做看不懂的样子吗?你是不是在卖萌? 其实,我必须要在这儿把后面的内容渗透给大家,阅读是个什么样的过程?阅读是作者先说,你再说的这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作者说的,你能看的见,而你说的,作者看不见。那作者说的内容,你要在看到以后才能去评价和评论,你如果没有看得清楚、看的全,你就去评论,这是无效的。 所以对于我来说,即便我早就知道不同的书要不同的方式去阅读,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要保持空杯心态,你必须从作者的语言中找出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他表达的是不同书籍你要有不同阅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的吸收。更何况不同的问题要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呢?你只有理解了作者要跟你说什么事儿,你后面就可以说,我赞同你的观点或不赞同你的观点。 所以,即便你已经知道他的说什么,在分析阅读过程中,特别需要分析阅读的部分,越是你看不懂、弄不清楚的地方,越要停下来问一问,他究竟想要说什么。所以,作者这一节里面就在说这样一个事情——分类为什么很重要?因为不同的类别要用不同的方式来阅读,只用一种方式在读不同的书,这个效果是不行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所以我认同作者的观点。 但是,我特别要强调一点是,我个人非常不认同作者的书写方式,这个方式我非常不认同,并且我非常的反对以及批评他。如果我们来写,应该怎么写?应该是说: “来,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事情,就是分类有多么重要?那么首先,我们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分类这么重要呢?主要的原因是,不同的分类要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不同的分类只用同样的方式来读,那很有可能导致你没有办法跟作者进行交流。大家信不信?不信?我举几个列子来试试看。来,你读一下《波特诺的牢骚》,读完了之后,它是小说还是心理分析啊?大家可以想一想,读不同的书一定要用不同的方式。我想这才是一个通常的理解方法吧,作者竟然翻过来写,这就是我自己对这一章节的理解。 那么,在这个部分,我还有一个不太同意的地方。大家看第56页最后一段,他竟然在说其它的事情。如果是我的话,我要说分类的重要性,就不想再说其它的东西。而他在这一段,又写了定义(就是什么是论说性的作品、什么是小说)——论说性的就是传达知识、观点、理论、假设、推断组成的,这个是有根据、有道理的,这个叫做论说性。你想啊,我们明明在写分类的重要性,你在这定义干什么啊?不能放在后面合在一起写吗?非要这样做?所以我不认同这一点,那么这种混乱的方式我也比较难以接受。

    3. 如何运用规则一

    所以大家再看一下,这是具体的细节。我们拉升一点来看,你看,我的脑图上写了一个“分类很重要”,上面那条线直接指向核心的规则一中的关于分类这件事。也就是说,规则说了,你读书的时候你必须一开始,就要分类,越早越好。里面有一个“分类”和“早”。所以,他上来应该是先说了分类。所以这个逻辑我很清楚,他先讲规则,然后规则中有两个要素——“分类”和“早”,然后又讲了分类的重要性。那么,按照道理来说,,是不是紧接着就应该要考虑怎么分类啊?

    (1)建议-应用检视阅读

    那“怎么分类”这个里边,他紧接着就说,运用规则就是(本节的最后一自然段说的)——你要先检视这本书。还说了,你如果不检视,你就错了。那么检视这个部分,我在这写了,用检视阅读读一遍。其实这就是我让大家用检视阅读阅读第二篇的目的。你如果读了的话,你再读本章就会特别清楚他是在讲一个什么事。 还有一个呢,就是我们在之前就检视阅读第二层次的检视阅读的部分,也就是书中第37页的第三自然段,特别说明了,要用好分析阅读,其实要知道哪个地方该快,哪个地方该慢。快和慢的问题是在检视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

    (2)具体做法

    那这个部分,我个人建议,大家真是要把检视阅读这个事情好好做一做。恰好,志勇正在组织大家再做一次检视阅读。那么关于检视阅读,咱们在这儿不多说了,因为我曾经给过大家“检视阅读五步法”,而这五部里边有一个问题:做到哪一步,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分类了呢? 你判断一下,其实就是前三步。第一步叫看包装,要看包装是看不出分类的。书中也说了,你仅仅是看书名是看不出分类的。然后看整体,比如说看它的结构、前言、序言、索引,这个大约能看出来一些。如果还不行的话,你再看一些细节。这就是检视阅读前三部——看包装、看整体、看细节。这就可以看出分类。 而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书中给出来的方法,那么你如果看到这里,你基本上就可以理解第二节——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也就是说,他明明是在讲分类,难道上来不应该说,分类很重要吗?那分类很重要的说了,那紧接着是不是就要说分类怎么做呀?如果是我写书的话,我就会写——分类怎么做。但是他却说了,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好吧,既然是作者写书,我也没办法,谁让他有先天的发言权呢?那么我就想看一下啊,他究竟在这个部分表达什么。 其实,作者的逻辑也比较清楚,由于他建议我们使用检视阅读的方式来阅读这本书,所以检视阅读第一步就是要看书名。反复提到,这个作者一定是一个专家,这个专家丝毫不顾及一些小白的感受,我后面还要在说这个事儿。他上来就说,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得到什么?那么这个书名究竟是什么呀?其实你理解清楚就是:你要检视阅读,检视阅读就要读书名、读这个、这个……你要这样去理解,然后就明白了。那我们从书名入手,这个疑问已经解决掉了,咱们就知道这个事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但是在这个部分,我还是想在再多说一点,就从书名入手这个地方再多说一点。其实你要知道,我们现在正在读的这个章节是第六章,第六章归属于第二篇,第二篇归属于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简单来说,确定一本书的分类的能力,应该属于分析阅读的能力。但其实上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如果使用检视阅读的话,检视阅读要回答主动阅读的前两个问题,一定要回答清楚这是一本什么书,他是怎么写的?他是怎么展开的?具体他写了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你要回答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中的分类,其实是在检视阅读过程中已经结束了的。所以我要推断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叫做:为一本书进行分类的能力,它其实并不是分析阅读的能力,而应该是检视阅读的能力。也就说你不要看作者谋篇布局把分类这个事情写到了分析阅读的能力,但其实我感觉它是检视阅读的能力。一定要明确。 所以说到这儿,我还可以继续得到更深入的一个结论,就是原来作者所说的“4个层次”。我当时不是改了吗?我说他应该不是“层次”,应该是“级别”。所以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精准准确的划分,而是一个定性的说明。就是作者所说的这个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它是一个定性的说明,不是从技术细节上来划分的,而是从功能上来划分的,或者说是从某一种能量级别上来划分的吧,你可以这样理解。所以我觉得用“级别”这个词可能更好一点。我再读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内容,在这给大家做一下交流。就是我们不要作者写了这样,我们就认为作者写的都是对的,他即便是个权威,也不一定是完全是对的。对吧?并且他那个时代比我们远去那么多时代,我们的理解能力,人类理解能力也可能会更高。所以在我的理解上,分类这个能力一定是检视阅读中的能力,它完全不是一个分析阅读里面的能力。那么,如果你说分类是检视阅读的能力,你其实就明白,对任何一个事物的分类,它都会在前期和快速以及整体性上就会具备的这个能力,这可以扩展到各个领域中去使用。那么,我在这就说多了,我们来把这这一节展开。这一节,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写成的?咱们来读一读。

从书名中寻找分类

(1)忽略书名的原因

首先,从一本书的名字中你能学到什么?然后上来就说,很多读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书是怎么分类的。你觉得这个事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并不简单,所以作者用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57页的这个例子。然后从《物种起源》,这个例子因为有个species,那这个词加the就是人种,不加the就是物种。所以,很多学生忽略了the这个词,所以他会判定说这是一本讲人类起源的书,而没想到达尔文写的是其它的书,所以他说了,不看书名不行。又举了一个例子,“衰亡史”和“兴亡史”。那么这个部分大家也给忽略掉了,所以搞得也不太清楚。 那么,他一开始给我们两个实例来例证了一下——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都无法判断一本书在讲什么。 那么这里边其实有一个(内在)逻辑:你如果连整体都不知道,就是你看书名都看错了的话,你更不知道怎么分类了。这就是它的内在逻辑。说完这个部分,他又谈到了紧接着58页下面的这一段:很多人忽略它的一个原因是什么?注意他这用了一个“原因之一”。这个“原因之一”,是“认为要将手边阅读的这本书做分类是毫无必要的。”并且一直说到,“总之,列在一本书前面那些章节的标题,可以进一步放大书名的意义。”所以58页的最后一行到59页上面这一段,其实说了很多内容,就是忽略书名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我觉得很有问题,这个原因是认知不到位,认为它没有必要,就是认知的问题。 任何一个事情,大家要这么理解,一个事情之所以不能发生,不能够去做,认知确实是其中的问题,还有别的问题呢!比如说你不懂这个技术,不会这个方法,你每次做的时候都会受挫,你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引和教育,对吧?这都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作者为啥不说?作者就说一个他是没有必要的,这样能行吗?写东西就写一点儿。反正作者这么写,我也就这么听着吧。

(2)忽略书名的危害

这是他说忽略书名的一个原因,紧接着又谈到了忽略书名的一个危害。危害也在第59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基本都合在一起了说这个危害。那么这个危害是什么呢?我大约总结了一下:

  • 第一个是主动阅读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办法回答,也就是说59页第二段,说的是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你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主动阅读的第一个问题。
  • 而如果第一个问题,你都没有办法回答,你后面的问题就更不可能回答了。59页第二段的第三行,他写的是,他根本就不可能回答随之而来的关于这本书的其它问题。我建议伙伴们,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其它问题指的是哪些问题?其实你回答的是:主动阅读的四大问题。也就是说,忽略书名有一个危害,就是你无法主动阅读了。
  • 那么无法主动阅读的危害又是什么呢?就是你不可能提升理解力——回归到这本书的主题。所以呢,在这一点上,作者就讲了这个事儿。

    (3)分类的充要条件

    那么作者紧接着下一段,阅读书名很重要,但是还不够,你还要有一个标准,再清楚的书名、再详尽的前言目录对你都没有帮助。在这一句话里信息太多了。它第一谈到了标准,第二谈到书名、目录、前言,都谈到了这么多东西。所以我在想:噢,他其实是在讲,判断一本书的充要条件――充分和必要条件。我一看,果不其然,他真的是这样讲的。那么包括后面到60页的这一部分,60页一直到第二段的这个部分(“再次强调一下:光将书籍分类到一个种类还不够”这一段),这整个部分,就是说,“从书名中学到什么”这一节到这,讲了分类的充要条件。 唉!说到这儿,这个逻辑慢慢慢慢浮现出来了。就是这一节在讲什么呢?首先先举了忽略书名的一个案例,又说了忽略书名的原因,又说了忽略书名的危害,然后,书名是第一步嘛,所以他又讲到了,你可以对书进行分类的充要条件——充分和必要条件。最后说完充要条件之后,又说了书籍怎么分呢?说了一个分类。所以这一个部分的逻辑打通,真心不容易,如果你不是反反复复的去理解,你想要理解作者在说这个部分的逻辑,还真是难于上青天。 所以我做了一下整理: • 你要是想进行初步分类,它的充分条件是:你要看书,包括主标题和副标题(这个在前边有写),要看目录,要看前言,还要看章节。“章节标题……”的这句话,是在第59页第一段的最后。他是这么写的:“列在一本书的前面那些章节的标题,可以进一步放大书名的意义。”书名的意义是什么呀?就是让你可以开始主动阅读,知道这本书的分类,它就是这个意义。 • 再次判断一下分类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咱们看一下,你就想吧,分类的必要条件,其实就是分类的标准以及标准背后的规则。这就是我们第二大部分那张图上表达的,也就是59页的中间:“阅读序言很重要,但是还不够。”从这往下,一直到第60页第二段为止。他就讲了一个——你如果要实现分类,有一个必须的条件,就是,你要知道分类以及分类标准。

    (4)我的感受

    所以作者在这个部分写到的内容,所写到的观点,我其实特别特别的认同。但是,我觉得他的书写方式有点危言耸听。 咱们来看一下,59页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段他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不知道心理学与几何学都是科学,或者,如果你不知道这两本书书名上的“原理”与“原则”是大致相同的意思。”先说了个“你不知道”,紧接着“你就不知道”。说了这么一堆。然后,到第五行:“除非你知道,否则也就无法进一步区分其间的差异性。”最后一行:“否则你就无法说出这两本书相似与相异之处。” 我觉得作者在威胁我,作者真的在危言耸听。有一个原因,我为什么这么说?我认可他的一些判断,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些分类的标准和分类背后的规则。但是我非常非常的不认同他的说法,原因是:作者作为一个专家,他的思维方式,他不会对目标群体进行精准定位,他不知道目标群体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他只会把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特别精彩、特别“你就不知道”的这种话拿出来说。 因为你读完本章之后,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还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叫做: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书。我们其实可以翻到,书的第61页最后一段:“本书是实用的书,而不是理论的书。”我写到这,在书底下,写了个:“哈哈哈哈!”你真的是实用的书吗?所谓的实用的书,我觉得,“实用”这个词真的是要定义的。它的英文叫:practical。我看到他的英文的原著,它就是可以实践的实用性的书.这本书对当下的读者来说,真是实用吗?对于用户而言,根本就不是实用,它明明在讲理论。是或者不是,他是在后面的分类,这是一个理论类型的书,你看作者这个部分在比什么呀?他在比欧几里德《几何原理》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比《几何原理》、《几何学》、《几何基础》,他在比这些东西。 请问,分析阅读是个什么能力?我刚才说了,分析阅读是个检视阅读的能力,而他在干什么呀?他在以主题阅读的要求来要求我们,他拿出一个词一个词,一本书一本书之间的观念在要求我们。那这一段,你在跟小学生讲初中生或者高中生的东西,他能听得懂吗?对吧,你越说越听不懂。所以只有专家才会这么搞。是不是?分析阅读是干什么?分析阅读就是把这本书读明白就行了,读清楚就行了。对吧?你扩展什么呀?不需要去比对原理和原则,更不需要弄清楚什么欧几里得和这心理学的区别,没必要。对不对?所以这就是我对他这个部分书写的感受,我觉得他的观点我非常非常的认同,但是书写方式我完全的不赞同。

    (5)书籍的分类

    紧接着60页的倒数第三段,他说了,我已经对书籍进行分类了。那么这个部分主要的分类方式是虚构的小说和论说类的这个内容。然后他又收不住了,作者说,论说里边,又可以把历史从哲学中分出来啊,又可以把这两者从科学和数学中分出来。 这简直就是卖弄啊,我自己感觉,这真的就是卖弄。你不能从头好好跟大家讲吗?你说书籍的分类分为2种,虚构性的小说和论说性的作品。论说性的作品分为2种,理论性作品和实用性作品。实用性作品分为3种,理论性作品分为3种。理论性的作品分为哲学、数学和科学。原本,它们是一体的,后来哲学从数学以及科学中分离出来,再发展的一段时间,历史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你说这话说的多轻松多简单啊,就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年轻青年都能说得清楚,你一个拥有这么丰富知识的人,非要说的这么啰里啰嗦,是不是?并且这个作者在倒数第二段的开头句竟然说出的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说的很清楚。”清楚什么,我特别想让大家在这举手问一下,你真觉得你看到这清楚的,请举一下手。我其实真的很想跟作者说一说,如果能跟他交流的话。我觉得这真的不是一个相当清楚的分析方式。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反复看了几遍以后我才清楚的一个阅读方式。他怎么能这样搞?这就是我的看法。

    (6)我的疑问

    然后,他紧接着又说了,他说他这个方法很清楚,但不是所有的书都是这样的,因为他还有别的分类方式。直到读明白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后面的两节(“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理论性作品的分类”),其实是个并列关系,但你从它的标题上看是无法理解的。待会后面我们在一起来说。所以在第二节中我有很多的疑问。
  • 第一个疑问,他在60页的第二段上写的:“要跟随第一个阅读步骤,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我看到这崩溃了,并且为了弄清楚“第一个阅读步骤”究竟是什么,我反反复复看了多遍,都没搞清楚。我比对了一下,因为在这一节的最后一段说的:“在接下来更高层次的阅读中”,我就想可能这个部分是在说书名,也就是后面这些内容已经不跟书名进行对照了,所以我觉得“第一步骤的阅读”是不是书名呢?而这个答案,作者没有给出来,也没有人告诉我。
  • 第二个,就是作者这个分类,它的内部逻辑究竟是什么呀?他是怎么把它分成小说和论说性作品呢?为什么书籍要分成小说和论说型呢?小说和非小说我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说论说型?而这个部分,由于我的阅读量不够,所以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待10年,甚至20年一直去理解。如果对于一本书的分类让我去分,我要怎么分?这个地方我是解释不通的,原因很简单,我也在今天的分享过程中反复说了,就是我的积累不够,我对于阅读这件事情的高度不够。所以,我的层次无法说出,对于整个图书来说,书要怎么进行分类。所以这个部分我想,10年以后我能不能理解作者的这个划分方式?有一种说法叫“先抄后超”,我水平不如人。我在积累方面比不上人家,所以我就先按他的方式来理解,就是书分为小说(虚构的东西)和论说性的东西,也就说是假的和真的。那这样我可能就理解了,而且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未来再说。
  • 第三个疑问,就是本节的标题是什么?本节的标题是:“从一本书的署名中你能学到什么”。所以,(总-分-总)我必须要回归一下,我到底学什么了呀?总结一下,就是认真阅读书名很重要。这是我学到的第一点。第二点是认真阅读书名,可以为书进行分类。作者就说了这两个事。而其它的事情,比如说“分类的必要条件”,这都是我后来给挖掘出来的,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我对他这一节的整体理解。 那么我们稍事回头看一看,从这一小节和上一小节的结合中,你会看到有很多的红线的关联线,也就是说,它的核心规则是“早一点”,早在什么时候呢?早在检视阅读,然后检视阅读后面,他又讲了,说检视阅读要读一遍。要检视阅读,第一步是看包装;看包装,第一步是看书名;看书名,第一步是分类;然后发现,我自己的分类没有讲,好,他跳回去重新讲分类,然后开始讲分类的时候,又先讲了分类……你会发现,哇!它这里边绕的呀,简直能把人绕晕了,是不是?这就是我对作者写这一节,分类这个部分,我其实说实话啊,我大约也就给他打个五分吧,我觉得如果是按我现在的水平(我现在的水平应该是已经学过作者的内容多遍,并且我也在很多领域做过其他类的实践),我觉得我在写这个部分,至少会按照结构性思维,按“总-分-总”层次的、逻辑化的展开。你会看到,我做这个部分的脑图,做的特别没有逻辑,特别没有结构,乱七八糟的,我一看到这种脑图就受不了。

    5.分类的标准

    那你就会知道,其实根据书上来做,基本上就得到这个东西。那么我们再来看后面两节讲什么。实用性和理论性作品,然后理论性作品的分类。我们先不用往下看,就看标题,一层一层的往下走。我们说阅读一个东西,就按层次往下走。我们来看一下这两节在讲什么?如果是我写东西,我首先写实用性和理论性,然后分别介绍一下,什么是实用性?什么是理论性?我会做这样的一个介绍。那么,这个介绍完了以后,我再说,实用性展开,里边有什么?理论性展开,这里面有什么?同时,我还要告诉大家的一点是,实用性和理论性,与上面那个小说与论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我大约会谈这些东西,可是作者没谈。那我大约总结一下,作者谈了哪些事,先总结出来,以后我们再具体来看。

    (1)书籍分类的标准

    第一个,作者谈了对书籍分类的标准。注意,分类的标准出现了。分类的标准——作者是这么分的:首先是虚构的小说,然后论说性的作品。作者把很多精力放在论说性的作品上,虚构的小说没有具体展开来说,很有可能在后面说,具体的东西我就不说了,后面确实也有说到。论说性的作品,它又分成实用性和理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他又分了三类: 第一类,叫实用手册。实用手册,他是在61页的最后一段说的,这一段说的真够磨叽的,就不能先把“总-分-总”的“总”说出来,他的写作方式就是“分-总-分-总”的写作方式。这一段我反复看,我知道了——首先实用手册(指南类)是一类,比如说说明某种艺术的学习技巧(如:阅读的技术的学习技巧),他就是实用手册或者指南,还有工程、医药和烹饪。 紧接着,他没有给它命名,他就说叫“教导性”(的书),比如说经济、伦理、政治问题,我们会说明,为什么这类书一般被称之为规范性的书?“这类书”,真讨厌用这个指代词了,那么这类书究竟是指什么呀?为了弄清楚,我翻开了原文:“this last group”(最后提到的这一组),最后提到的这一组其实就是经济、政治和伦理的这个问题,他没有起名字,就叫教导性或规范性的书。然后后边紧接着62页这4段的内容就开始讲别的事了。不管你认不认可,它都是实用性的书,不讲理了,反正我就这么定义的,我管你听不听,就这样。 然后第三类(63页的上面)这个类别,我也真是崩溃了。我不知道大家在看这个部分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感觉,他说:“除了使用手册和广义的道德论述之外,还有一种实用性的作品,也要提一下。”如果是我,我怎么写——这一种作品叫做演说。他就提了一下,然后后面说了演说之后,他就不说了,就没展开,他就开始说,任何一个人就题目写的非常实用的时候,都不仅仅是给你一些建议。这一段在讲什么呀?他其实就是在讲,实用类的书,其实是为了改变你。后面又开始玩逻辑游戏了——这个所有实用的书入都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但是翻过来又不适用——前键和后键的关系,在讲逻辑问题。那真正的分类的问题,他却没说的清楚。分类,其实我看了,就是实用手册,教导性,再就是演讲。就是这样的内容,我感觉这段写得真是不太好懂。 那么再有包括理论性的作品,那这我们就直接跳过去了。这个部分咱们就先不说,书名这个部分,人类的悟性这个部分,分类的方法等。 我们直接看理论性的作品,比如说最后一节的这个内容,最后这些说了这么多东西,他主要在讲,理论性作品,分为3类:历史,科学和哲学。你要知道,前面60页的上数第三段,说了一下历史、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哲学从科学中分离出来,历史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那么为了说清楚,作者翻来覆去说了,历史是什么?哲学是什么?科学是什么?哲学和科学主要区别是什么?哲学家和科学家主要区别是什么?哲学家的研究方式和科学家的研究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然后它俩的联系是什么?历史又和它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在讲这个事。所以最后两节,实用性和理论性以及理论性的分类,这两节主要讲了一个分类标准。那么分类标准,我已经说到这儿,我不知道大家的理解和我理解是不是一样。

    (2)作者还谈了些什么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这两节还谈了哪些事?你明明在讲分类,还谈了哪些事?
  • 第一个事情——第61页的第二段开始:“但是你可能会问我们在说这个作品的时候,不就是接受知识的传递吗?”这在讲什么?他就往上看一看:“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里所提出来的粗略的道理,就会明白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区别,正是作者心目中可能有的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上面在讲实用性和理论性,然后下面就讲到了知识和行动。这个部分,我们的篇幅有限,未来在这个部分再给它展开,他就是用来区分理论和实用之间的一个区分。用一个案例类比去类比,而这个“知”,其实就是“what is ”就是“是什么”。“行动”,就是“how to do ”以及“why to do“就是这些东西。那么其实这后面所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是在谈这个事。所以这个部分,他倒来倒去的,咱不说。
  • 然后再看第二个问题,就是经济和伦理类的书,为什么是实用的书?就在这里边会看到,说经济类的书和伦理类的书,有一部分是,有一部分不是。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也认真的看了,并且我把这个部分的英文部分我都已经读完。作者呢,我回归一下作者当时的环境,很有可能有人认为,作者的这本书里边的很多内容很有可能,他在1940年刚写的时候,他已经说了他的观点,但是在这些年里不断被别人批评,作者受不了:“过来,我写的书我有发言权,我要跟你说一说,这样认定就是对的。”我觉得这个部分,他确实是一种主题的分类,分类的一种方式和分类的一种做法以及具体的分类细节的问题,但是这个细节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涉及它。
  • 再来看一下,第三个:如何从书名中发现归类的方式(63页的第三段开始到64页的最后),标题里面有什么样的字眼,你就可以归类,书名中有什么样的东西,你就可以立刻归类,然后再有其它的归类方式。唉,这个方法还蛮好的呢!所以我进行了一个总结,这个方法叫做看书名,看前言或索引,看重点、摘要,看开头和结尾,看主要内容。用这样的方式来对一本书进行分类。然后这个分类,其实就是一个归类的方法。就是你把这个书判断出来,它是什么类别,然后去把它归到某一个类别中,它是一种方法。
  • 除了这个流程之外,还有一些要求,第一个要求是你一定要持续的记着那个分类的标准,第二个要求就是你要时刻的保持对自己的一个怀疑,所以也是要批判性思维。你开始认定它是一种什么样的书(比如说我拿到了一本书,我原来以为它是小说呢),看着看着,哦!它不是小说,你要立刻改变,不要一棵树上吊死,讲的就是这么个事。
  • 然后还讲了什么事呢?就是讲了65页的所有内容,科学和哲学的区别,我觉得他说的还是挺全面的。这个部分我获得到了很多的知识。未来别人再问我:“科学和哲学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有的时候很难回答,但是在这个里边就很容易回答。比如说,哲学是从具体实践(实际案例)中抽象出来的,而这些抽象可以很快地应用到实际中。哲学在实际生活中不陌生,但科学这个东西其实不是的。它是要很多的时候,是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来做事很多的实践实验才能得到等等……然后历史又是另外一种的,那么历史、科学和哲学为什么从一个东西分出来呢?它其实本质上是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通过一些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具备一定的通用性。通用性各不相同。科学的通用性比较低,历史的通用性其次,哲学的通用性是最高的。你比如说我们在哲学上谈到的一个问题:变化是无处不在的,你看这个通用性非常非常的高;而在科学上,我们得到一个问题: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而这种科学上的问题,它的通用性是非常低的;而历史又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你一定要做一个好的君王,要无为而治,你可以通过历史来总结出来的。这些东西有一定的局限范围。 说到这儿我特别想提的,很多人都读《老子》,说老子当时写的,具备历史性。你一定要记着,凡是见到了历史性的时候,你就要明白历史性会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在某一个条件下来说;而哲学家是什么呢?哲学家都是懒蛋——他们特别特别的懒,他不想去理解整个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很期待通过一次性的完整抽象,得到一个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对整个世界进行概括,这都是哲学家所干的事情。你比如说像我们中国的《易经》,就概括出64个道理来,64种趋势来,把整个世界全部都囊括在一起,这就是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所以这本书的这个位置又讲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大家可以再读一读。 而最后68页:“你可能会抗议我们对书籍的分类谈的太琐碎了,至少对于一个还没有开始读的人来说太多了。”如果我在他面前,我真的想问问他:“你写这句话的时候真诚吗?你既然知道已经说得太多了,你为什么还要说这么多呢?你不能放在后面慢慢说吗?你不知道很多人正是因为第六章读不懂,所以放弃了读后面的内容吗?”我手里拿的这本,别人以前读过的这本书,它上面到就是第五章,以前每一页那个画的线,做的批注,特别的明显,到了第六章以后,忽然之间上面的线就少了,内容就少了,到第七章就不读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所以我感觉你好意思还要给自己找回点面子吗?我觉得没什么必要,还啰里啰嗦的类比了呢!他用读书和讲课来进行类比。我觉得这个类比有问题。凡是见到类比,一定要记住这样一件事:类比的作用是用来理解的。阅读确实可以和上课进行类比,但是即便一本书的分类非常重要,并不代表你写这本书的时候,要写的这么啰嗦。这是我对他的这样的一个看法。这就是整一章我的一个完整的理解。

    四、分类前置的目的

    最后再提第四点,为什么要把分类前置?这一点是我们扩展开,就是我们从扩展开始说说到书里面的细节,在重新跳回来再次扩展,可以演绎到其他的领域中去。 为什么要把分类前置?在管理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任何管理的基础都是分类。而大家可以看到我给出的管理效果公示,你会发现,Fm=QiPGMi+E的Qi是指问题是什么,那这个问题是什么?我们要对整个问题的状态进行了解,对它进行分类和分层。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定位,定位的目的是根据定位选择相应的策略和原则。也就是要说,你在选择管理手段和解决方案的时候,要有的放矢,这就是分类前置的根本原因。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读书是一样的,别的事照样是一样的。所以作者用他这本书作为案例来辅助说明这个管理公式。 我再拓展一下: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它第一步都是对问题分类,任何管理的基础都是分类,然后我再给大家两个建议。
  • 第一个建议:构建自己的基础分类标准模版。注意!这是标准模版。这个模版,我有一个名字,叫强力底板,你可以在我的博客上搜“强力底板”,我也有实践,叫“强力底板的多领域实践”。
  • 我还有一个建议:请把自己可能混乱的生活变得更清楚一点,这样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好了,今天第六章我们的内容就这么多,我讲了这么长时间,耽误大家很多时间。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我特别特别期待看到你写的各种各样的反馈,我非常期待看到。希望大家坚持写下去好,晚安!

第六章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